[USA]WeWork“断臂求生”,共享办公市场应何去何从?
时间:2020-10-12 08:35: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从估值最高的美国独角兽到资本黑洞,WeWork用另一种方式“震惊”了世界。
WeWork日前宣布, WeWork中国获挚信资本2亿美元追加投资。据悉,此次投资完成后,挚信资本对WeWork中国的持股比例已超过半数,也就是说WeWork将中国业务给卖了。
与此同时,WeWork中国也迎来的新的CEO——挚信资本运营合伙人姜跃平将出任其代理CEO。
从初入中国时的气吞万里之势,到如今终成一场镜花水月,不禁让人好奇WeWork到底怎么了?
01
WeWork从梦想坠入现实
WeWork成立于2010年,主要为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小型企业及大公司员工提供共享办公的空间,巅峰时期业务覆盖32个国家和地区,会员共计27万名,几乎成为“共享办公”的代名词。
对于中国市场,WeWork早已垂涎十足,WeWork亚洲董事总经理李恺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WeWork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中国有可能成为WeWork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早在2016年,WeWork就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一年后,WeWork牵手中国投资公司弘毅投资、日本软银集团正式成立WeWork中国,
2018年,WeWork中国更是获得由挚信资本、淡马锡控股、软银集团、软银愿景基金及弘毅投资领投的共计5亿美元B轮融资,以便进一步加速其在华业务增长,并在当年以25亿人民币的高价收购中国联合办公企业裸心社。
彼时的WeWork是以神话的姿态活跃在商业报道中,估值高达450亿美元,然而却不曾想这成了其最后的高光。
几个月后随着IPO文件的逐步公布,投资者开始对这家超级独角兽产生质疑。招股书显示,WeWork美国母公司2018全年净亏损为19亿美元,总负债约为220亿,还有13.42亿的长期债务。
此外在递交申请书的两个月内,WeWork上演了创始人离职、套现公司资产、机构撤资等一系列乌龙事件,也引发了资本市场对WeWork未来极大的不信任,估值从450亿美元大幅缩水至80亿美元,原本浩浩荡荡的上市计划最终被迫撤回,沦为一场笑柄。
与此同时,WeWork中国的情形也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2019年1-6月,WeWork中国的营收仅为730万美元,仅占全球营收的4%。
这背后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本地化进程缓慢,从而导致在高租金的同时,流于精细化管理的WeWork空置率接连走高。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WeWork在深圳的8000张办公桌中有65.3%处于闲置状态,西安的办公室闲置率则达到78.5%,据悉要想达到收支平衡,WeWork至少需要保持65%的平均入住率。
如今,挚信资本接管WeWork中国后,新任CEO姜跃平表示将把WeWork中国变成一家彻彻底底的中资控股公司。对此有业内人士评论道,对于WeWork中国来说,卖出任何大于1块钱的数都是好消息;对于行业来说,只是证明又一个水土不服的案例,新的企业将取而代之。
02
共享办公还有未来么?
不仅仅是WeWork,事实上关店、裁员、欠佣、巨额起诉已是整个共享办公行业的常态,而像WeWork中国这样“被迫易主”的戏码,早在国内共享办公品牌氪空间已上演过一遍。
2019年5月,彼时深陷舆论中心的氪空间获得一笔10亿元融资,由IDG资本、歌斐资产、逸星资本联合领投。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发生了剧烈震动。歌斐资产房地产基金合伙人王雪泉则出任CEO一职,主管经营局面,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姜汐出任执行总裁,IDG资本也派人进驻。
这一切的背后是烧不动的资本和共享办公无路可退的尴尬。
扯掉共享经济的外衣来看,共享办公的经营模式并不复杂,其本质依然是二房东属性,在市场上找到房产,长租下来,并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租给个人或者初创公司,这样看下去似乎和蛋壳、自如这样的长租公寓也没什么两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行业没有技术护城河,任何一家企业只要有钱都可以入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在共享办公市场“杀出重围”,各路玩家们无一不在绞尽脑汁,加速谋变。
如氪空间在获得融资后,就宣布重新调整了业务模式,转向企业定制服务转型。目前,氪空间的定位是一个to B端,面向办公室的企业服务公司,其计划将定制业务拓展到业务比重的60%以上。
而优客工场也在由重向轻,将重点放在了品牌输出、资产托管以及盘活酒店闲置资产上。
经历WeWork“洗礼”之后,资本市场逐渐意识到意识到再美好的愿景也不及扎实的盈利更安全,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Mike Wilsons)就在给投资者的报告中指出:“WeWork IPO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即‘哪怕公司不盈利也可以获得巨大市场估值’的时代宣告终结。
可以说如何能重新披上“科技”的外衣,实现智能化升级和服务拓展,决定着共享办公未来能走多远,否则等待WeWork们终将是一场黄粱美梦。
出处:头条号 @来咖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