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上的健康守护人(健康故事汇·最美医生)
时间:2022-10-06 10:59: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潘凤在出诊的路上。 2020年疫情期间,潘凤(左二)给群众发放药物。 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戈塘村杨忠美老人患有高血压。一次巡诊时,潘凤去杨忠美家扑了个空,却在田间地头偶遇老人。图为潘凤为杨忠美老人测量血压。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23年;一条条山路,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
在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苍苍莽莽的苗岭高山上,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苗家女医生奔忙其间20多年,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方土地上苗族同胞的健康,她就是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村乡村医生潘凤。
前不久,潘凤光荣入选2022年“最美医生”名单。
“让和我妈妈一样的乡亲看病不再难”
1970年9月,潘凤出生于普坪镇戈塘村青杠林苗寨。整个村子地处半山腰,交通十分不便。
初中时,潘凤的父亲患上中风,患有肺心病的母亲病情加重,每周都需要打吊瓶。由于村里没有卫生室,潘凤每个周末都要背着母亲走十几里的山路去镇上的医院看病,这一背就是3年。背母治病的艰辛,让潘凤深深感受到乡亲们看病的艰难,“我跟妈妈说,我要当一名医生,以后家里看病就不会这么难了,到时候我给你治病。”从那时起,学医的念头就在潘凤的心中生根发芽。
1995年9月,潘凤考入黔西南州卫校,读民族医士专业。在校期间,她学习刻苦,学好本领给妈妈治病的念头一直被她放在心上。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端午,她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回到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学医也没有帮到她,她走的时候也没见到最后一面,我心里特别难受。”潘凤说,这件事成了她终生的遗憾。
学医治好母亲病痛的愿望落空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想到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的村子,想到村里群众看病的难处,潘凤决定回村当医生,“母亲没有得到好的治疗,我觉得应该为像妈妈这样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让和妈妈一样的乡亲们看病不再难。”
1998年卫校毕业后,潘凤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半年,“我们这儿妇产科力量比较薄弱,妇女们生孩子是个大问题。”进修结束后,身边的同学纷纷留在城里工作,当潘凤把回村的想法告诉在卫校认识的男朋友周波时,周波劝她到经济条件更好的县城开诊所。潘凤没有被说动,后来她向男友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跟我回乡,要么分手。拗不过心爱的人,周波只好背着行囊跟潘凤一同来到戈塘村。
刚回戈塘村时,没房、没钱、没资助。潘凤借来几百块钱,租了一间民房,买一些药,准备了一张桌子、两张病床、一个药箱,就这样办起了村卫生室。从此,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有了看病的地方。
“第一次接生就瞧见这个架势,我都被吓蒙了”
由于潘凤是方圆二三十里唯一的医生,村民大病小病都会来找她,其中最令她忧心的是孕妇们的分娩问题。
1999年2月的一天,潘凤接到村民潘应忠的紧急求救:“妻子杨大团生孩子,小孩子出来了,可胎盘一直出不来,感觉要出大问题。”潘凤闻讯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跑去杨大团家。刚进屋,就看见杨大团的家人正用磨刀石在她的肚子上来回比画寻找合适的位置挤压胎盘,还有人把脐带在扁担上绕了一圈准备用力……
“第一次接生就瞧见这个架势,我都被吓蒙了,赶紧叫停。”潘凤来不及害怕,立即开始动手施救,“我戴上手套,用盐水冲洗后,把手慢慢伸到产妇的子宫里,一点一点、慢慢地剥离胎盘,生怕出现大出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胎盘终于被顺利剥离下来,产妇得救了。
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潘凤经历了不止一次。
1999年6月,卫生室来了一位邻村的村民湛开友,他说妻子罗国菊快生了,麻烦潘凤跑一趟帮妻子接生。情况紧急,潘凤稍做准备后背上药箱就跟着湛开友出发了。连走带跑了2个多小时,湛开友不断说快到了,潘凤却发现越走离村庄越远,心想:“坏了!怕是被骗了!”
看潘凤有些不对劲,湛开友才坦言:“妹妹,别怕,我怕你不来,所以一直没敢讲在山上。”原来,湛开友带妻子罗国菊在山上的玉米地里干活,妻子突然肚子疼,有生产迹象,山高路远,来不及送医院,湛开友只好匆匆找潘凤接生。
“我到山坡上的时候,孕妇正在喊肚子疼。”潘凤看到产妇附近有胶纸,连忙把胶纸铺好扶着产妇躺下,然后开始做检查,“当时宫口已经开了五六厘米,首先得稳住产妇的心,我安慰她说,‘不要担心,你的胎位是正的,现在来不及去别的地方了,你就好好地配合我,我帮你把小孩生下来’。”经过近2小时的努力,罗国菊顺利生下孩子,潘凤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经过这件事,潘凤深刻认识到村民们的孕产知识十分匮乏。“什么时候怀孕、怀孕后应该注意什么、什么时候生产,大家了解得太少了,这是很危险的。”从此,潘凤每次给孕妇做定期检查时,都苦口婆心地劝村民提前去医院生产,“每次接生我都很怕出意外,尽量让大家去县、乡医院。”
改变村民的就医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村民龙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潘凤为怀孕5个多月的龙梅产检,得知龙梅有凝血功能障碍,心中警铃大作,再三劝说龙梅一定要提前去医院。
一天深夜,龙梅的丈夫突然敲门,说妻子要生了,情况很不好。潘凤得知心里寻思:“龙梅情况特殊,明明再三叮嘱他们提前去医院,不料情况比预想更危急。不去接生,良心过不去;去接生,风险委实很大。”潘凤想到人命关天,不再犹豫,背起药箱决定“赌一把”。
到了龙梅家,潘凤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龙梅出的血从床上流到地上,情况十分危急,潘凤一边为龙梅打吊针扩容,一边为她注射缩宫素。经过紧张的抢救,慢慢地龙梅的血止住了,潘凤一直提着的心才松了一口气:“我跟她说,龙梅你吓死我了,我吓得现在全身都是软的。”
事实上,中国的医疗政策早已规定产妇在医院里接生,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费用都会减免,但当时村民们还没有去医院生孩子的意识。
“这些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产妇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我也不用再担心了。”潘凤说,“看到她们平安,我就放心了。”
在返乡后的23年里,潘凤接生了1000多个孩子,处理了上百起孕妇生产危机,从未有过闪失。
“乡亲们好过了、幸福了,我就感到幸福”
在基层行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疾病。“每当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疾病,就觉得如果自己再多学一点知识,可能就能帮患者解除病痛了。”为此,潘凤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努力提升应对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