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丨国内外馆长专家论道“博物馆建设及展览诠释”
时间:2019-10-31 08:57: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由首都博物馆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当代博物馆建设及展览诠释国际研讨会”10月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博物馆业界、北京地区博物馆从业者共计两百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以“当代博物馆建设及展览诠释”为主题,通过主旨演讲、主题论坛、圆桌会议及互动交流等形式,就博物馆筹建、改扩建及如何通过展览文字、形式设计和多媒体互动等方面加强博物馆展览的诠释等议题展开研讨,深入探讨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代,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纽带和文化中枢的积极作用,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探讨新思路、新方 法。
当代博物馆建设及展览诠释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白杰慎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 )“相关性和参与度:迈向21世纪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受到信赖的机构,拥有宝贵的资产和巨大的潜力。然而,21世纪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正在重塑我们周围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博物馆也需要重塑自我,以维持它们的相关性并随着我们的前进而蓬勃发展。
21世纪的博物馆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有新的思维。如果说博物馆想要成为人们灵感的中心、知识的中心和探索的中心,它们必须担负起社会文明催化剂的角色,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面向社区,以社区为中心。讲述社区关心的东西,而不是博物馆关心的东西。要以参观者为中心,找出多样化的想法。要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见解。博物馆必须要用新的方法保护和诠释知识,让人们持续保持信任。
展望未来,博物馆长期以来拥有的优势——包括馆藏、目的地建筑、原创研究成果和学术权威——仍然至关重要。但仅仅这些已经远远不够。它们必须化身为基石,支撑新功能构建,以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作主旨发言
龚良(南京博物院院长 )
“博物馆建设发展:提升特色、空间与展览本质”
要适应博物馆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公众对博物馆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建设高品质的博物馆。博物馆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多样发展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内容;博物馆内外空间的特色既是地域文明的反映,也是展览差异性所需,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的需求引领博物馆发展,公众喜欢的博物馆一定是一个令人愉悦的特色空间、能提供令人舒心的教育服务。博物馆要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文化空间和文化产品。
特色在于差异化的发展目标,是中国博物馆整体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内容;空间环境在于高舒适度的发展要求,是满足公众对博物馆高品质的心理需求,是实现文化休闲的重要目标;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产品,是服务公众的最主要载体,也是博物馆服务公众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博物馆新建或改扩建,要围绕上述内容开展:解决问题,提升品质。
郭小凌(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略说当代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建设程度的高低与特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当代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发展状况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指标意义。
博物馆的建设最近五、六十年高速发展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证实和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对博物馆的建设如何合理的布局和定位,与存量博物馆如何构成合理的体系避免资源的浪费?新馆立项、选址、设计、招标、工程建设、验收、后期维护和运营,博物馆管理与专业队伍的建设,策展,布展,资金筹集,文物征集,社会服务,营利和非营利的关系,数字化应用,数量和质量的平衡等。
当代博物馆形式及功能无论怎样外延,博物馆的本质属性不应改变,这就是博物馆乃是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公共文化设施,其主要职能在于收存与展示有关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实物证据。博物馆建设应避免忽略实物的超博物馆、非博物馆趋向。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作主旨发言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馆长)
“建设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当今博物馆发展中呈现的“开放性”,对于引领和重塑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博物馆除了把展览做好,还要考虑全局性的问题来扩大它的渗透力,影响力,辐射力,这是博物馆今天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要增加的一个维度。
本人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建设中提出“WINDOW计划”,它包括智慧、互动、拓新、多样、开放、面向世界。开放性是上博东馆建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包括在空间布局等方面,力图满足观众现代审美、观展与生活方式的要求。
今后上海文化新的蓝图里面有两个文化核心,我们希望上海博物馆的本馆和东馆能为这两个文化核心的互动提供自己的作为。
段勇(上海大学副校长)
“技术革命下的当代博物馆”
过去20年乃至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大趋势应是当代信息技术对博物馆的革命性或颠覆性改变。人类社会共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它们对博物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机械技术革命,它与启蒙运动一起,推动了近代博物馆理念的诞生和博物馆的兴起;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力技术革命,它与全球化一起,推动了传统博物馆类型的普及和完善;第三次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它与人工智能等一起,正在重塑和改变博物馆的形态及关联关系,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就是关注第三次。
技术本是博物馆理论中的重要角色,它属于支撑博物馆学科的方法论领域;技术更是博物馆实务中的重要角色,一直在藏品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各环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在当代,信息技术给博物馆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博物馆的形态,重塑着博物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特别强调的是,博物馆的形态可以变,博物馆的关联关系可以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博物馆的宗旨仍应是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环境;而我们博物馆人在技术革命时代的态度应该是:立足宗旨,“以不变应万变”。
(本文据博物馆头条、弘博网综合)